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各地资讯 > 文章 当前位置: 各地资讯 > 文章

构建开放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

时间:2020-02-13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顾久顾久舒大刚舒大刚刘学智刘学智朱汉民朱汉民

  文/图 都市新闻记者 赵毫 邱凌峰

  8月29日,第三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地方文库研讨会在孔学堂举行,来自陕西省《关学文库》、四川省《巴蜀全书》、湖南省《湖湘文库》、湖北省《荆楚文库》、广东省《广州大典》、贵州省《贵州文库》《遵义丛书》等地方文库的领衔编纂、专家学者及主要出版机构相关负责人汇聚贵阳孔学堂,为地方文库的编纂、出版、发行等工作建言献策。此次研讨会由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李筑主持。

  研讨会发起成立地方文库编辑出版协作体的倡议,通过构建地方文库出版开放性平台,推进地方文库项目间交流合作,实现各地地方文库编辑出版工作资源共享、人才共享、协同发展。

  研讨会上,将在孔学堂书博会地方文库联展上亮相的相关负责人,围绕“九州聚珍·美美与共”的主题,就地方文库出版的现状及思考、地方文库出版及地方文化数据库的未来构想、地方文库的出版传承危局及数字化应对、如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地方文库”编撰中如何做到既健全“筋骨”又科学“瘦身”等议题纷纷发表看法。

  贵州是文献小省,但文化上并不薄弱

  顾久(贵州省文联原主席、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贵州文库》总纂)

  “贵州和周边省份相比,因为建省较晚,其实是文献小省。即便是一个文献小省,但在文化上并不薄弱。”顾久说,民国时期,任可澄先生想编一套《黔南丛书》,其目的是想与中原比较,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而这即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由于历史原因,《黔南丛书》并未完成,后由贵州省文史馆继续整理出版。后来,省文史馆又继续搜集整理出版《续黔南丛书》《贵州民国文献大系》两部丛书。

  2016年全面启动的《贵州文库》出版工程,是贵州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出面,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出版贵州历史文献,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与专家最多,将填补贵州省文化发展史上古籍文献经典集成出版的空白。

  《贵州文库》将本着“精选精编精印”原则,系统发掘、整理贵州历史文化资源,尽量收录从先秦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贵州籍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非贵州籍人士在贵州工作生活期间的代表作品,以及其他涉及贵州内容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品,形成贵州历史文献的经典集成。2018年,《贵州文库》计划编辑出版点校本21种55册、影印本12种56册。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

  舒大刚(四川大学教授、《巴蜀全书》主编)

  “文化是民族的深层记忆,学术是国家的精神和灵魂,文献则是学术、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文化兴则民族兴,学术盛则国家强,文献整理则是学术、文化得以集中呈现和传承的重要保证。”舒大刚说,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继承弘扬了蜀学传统,先后完成《汉语大字典》、《全宋文》、《宋集珍本丛刊》等文献,近年还发起《儒藏》和《巴蜀全书》的编纂。

  《儒藏》系汇集保存儒学文献的大型丛书,共收录文献5000余种,儒家的经典文献、研究成果、理论阐发和历史资料都将摘要汇聚于此,堪称儒学之宝藏。《巴蜀全书》是四川建省以来规模最大、跨时最长、体例最新的文献调查、整理和出版工程,内容涉及山川地理、民俗风情、政治、军事、经济、宗教、哲学、历史、文学、科技、医药等领域,号称“川版《四库全书》”。

  舒大刚说,虽然有两大丛书收录,但稿本手抄仍然未完全收集整理,特别是晚清民国文献亟待保护和再版,于是有了《蜀学珍稀文献丛刊》的出版。该丛书主要是对尚存“蜀学”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出版,包括再版已有刊本但并流行并不广泛的文献,但更倾注于收集整理那些未曾汇刊至今仍散落各处的成果,特别是要加强抢救至今面临虫鼠水火之厄的遗籍手稿。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舒大刚表示,文献是还原历史、传承学术的主要依据,团队将以《儒藏》铸其魂,以《巴蜀全书》溯其源,以“珍稀文献”成其全,共筑文献大厦,为完整全面的学术文化史撰写提供完全的史料。

  文献整理必须以学术为依据

  刘学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关学文库》总主编)

  在刘学智看来,文献整理必须以学术为依据,以理学为标准来进行精选。他说,“地方文库”与“地方文献”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地方文献是记录某一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是该地区文化积淀和历史的产物,反映的是某一地域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与此不同,地方文库带有较强的专题性、较强的学术性,如陕西前几年启动的《陕西文献集成》就比较宽泛,相反,《关学文库》就带有较强的专题性和学术性,是对宋代以来由张载创立并一直在关中地区传衍发展着的关中理学史上的文献编纂整理。类似的,《湖湘文库》、《巴蜀全书》也有较强的专题性和学术性。

  刘学智表示,各地为了全面再现地方文献历史风貌的愿望是好的,但如果规模越来越多大、内容冗杂,也会背离编纂者的初衷。因此,如何处理好保持文献的完整性和突出文献精粹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既健全“筋骨”又科学“瘦身”的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关学文库》编纂过程中,就先明确主题,合主题者取,不合者舍。这样,就不会使核心文献、基本文献出现遗漏,又不会把与主题没有多大关系、没有多少文献价值的东西收入。

  地方文献的整理出版需要三股力量

  朱汉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湖湘文库》专家)

  历史上湖南地方文献整理出版,一直是由地方官员、学者、出版界(刻书坊)三股力量合作推动的结果。朱汉民说,湖南出版界也与其他地方出版社一样,出版了大量地方文献的典籍,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成果就是共702册、近4亿字的《湖湘文库》。《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工作2006年启动,历时7年编纂出版完成,成为湖南迄今最大的出版工程和地域文化项目。

  “《湖湘文库》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恰恰也是继承地方文化传统,由地方官员、学者、出版界三股力量合作推动的结果。”朱汉民说,早在文库启动之前,一直到全书出版之后,湖南省主要领导换了好几届,但是这一项文化工程一直受到历届领导的特别重视。另外,湖南省的高校、研究机构是《湖湘文库》整理、撰写的主力,同时还约请了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华书局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这一部巨著。之后,湖南省14家出版社以及百名余编校人员投入这项《文库》的编纂和出版,才能够圆满完成。

上一篇:易地扶贫安置区“飞”来洋媳妇

下一篇:新世界社区 加强校园周边交通管理

工作人员 | 联系《中法网》 | 关于《中法网》
加入联动记者请联系zgfzb@foxmail.com  |   QQ:773977605【微信同号】  |  地址:www.cnlaw.wang  |  电话:010-86753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