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4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院士做客封面5G直播间。 “我春节前见到了一位我校非常普通的教授,他这十来年在高分子功能薄膜领域开发了9个产品,其中孵化了6家上市公司。这很刺激我!”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院士做客全国两会封面5G直播间时说。李言荣直言,这件事促使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高校教授能够创新,但是毕竟对市场不熟,让很多好的专利、成果被束之高阁,李言荣表示,这不是教师的产权分割积极性问题,而是只有提高转化的成功率,才能真正激发教师的内生力量。如何破解这样的困局?他从那位教授身上得到了启发:“他其中一条成功的原因,就是与校友企业家紧密合作。” 在这次全国两会上,李言荣提出了《关于加强从校友企业家中建立驻校制以促进成果转化的建议》,提出要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校友企业家资源,让有实力、懂市场、与母校有特殊情结的企业家担当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职业经理人,借助校友企业家的力量,帮助研究成果走向市场,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高校角色 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重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除了人才培养,还有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科研。”对四川大学而言,要走向世界,首先要扎根四川、服务成都,以学校丰富的人才资源、综合科技资源,为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五加一产业结构,尤其是围绕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快速发展服好务。 李言荣介绍,近年来,川大在川招收本科生计划逐年增加,硕博士研究生每年在川招生人数已占招生总数的42%,“一半的毕业生都留在四川、留在成都工作,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成千上万的各类专门人才。” 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四川需求,创新校地合作模式,与21个市州主动对接。以成都为例,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去年川大与成都市成功合作了三件大事:华西医学的“一心、一谷、一带”项目、面向新经济的新工科交叉中心,以及开放型的人文·自然博物馆等3个重点项目。“我们在思考,怎么样通过博物馆群的方式,把川大积淀的123年历史,把天府文化分门别类展示给老百姓看。” 校友角色 做高校成果转化的“搬运工” 高校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发挥出科技创新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但是,为什么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不高?李言荣解释,成果转化是个系统性工作,需要技术、市场、经济、金融、法律、商务等全方位把握和支持。“德国教授大多有在企业工作三年以上的经历,而中国没有。” 现实的情况是,往往是高校教授做出了创新,走出了从0到1的第一步,但是由1到100,把成果推向市场,却缺乏企业来完成。“我国高校技术经纪人多为学校科研管理人员或专职教师兼职,缺乏市场经验、实战经验不足,不了解学校的优势科研领域和科技成果,与学校科研人员未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明显。” 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一位孵化出6家上市公司的川大教授,给了李言荣很大的启示:要让校友来当高校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的“搬运工”。 “校友是一个非常珍贵的资源宝库。许多校友在各自领域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企业成绩。他们了解学校,对高校的科技成果、研发方向和教师都有所了解,而且人脉资源丰富,也对母校有特殊的感情。”李言荣建议,可以依托校友资源,在母校附近办企业、设工厂,发展一批有志于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职业技术经纪人队伍。 他建议,政府、地方和高校应协作出台相应的政策,通过驻校、驻校友会等方式让校友企业家成为职业技术经纪人,让他们和学校科研人员、科管人员共同参与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全过程,提供科技成果评估、定价、成果发展方向、熟化方式等,共同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应与校友企业家职业技术经纪人联合建立科技成果信息沟通平台,共享学校科研人员研究领域、科技成果,以及市场需求等信息,高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另外,高校应对校友企业家职业技术经纪人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措施,让他们在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后拥有成就感和获得感,从而稳定维持校友企业家职业技术经纪人队伍,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生产力。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樊凌峰 北京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