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7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原标题:文化资讯“一键可达”、家门口遍览长三角文化精粹……上海公共文化建设展现新气象 市民扫二维码为自己喜爱的文化产品点个赞,大屏实时显示新品的热度排行,喜爱的公共文化产品就有可能送到家门口。 本报记者 蒋迪雯 摄■本报记者 张熠 最新潮的文化资讯“一键可达”,身边的“图书驿站”“百姓书房”一座座建立,地铁、商场、滨江、绿地进驻了演出团队,家门口也能遍览长三角文化精粹……这些都是上海公共文化建设所带来的新气象。记者从昨天召开的2019年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获悉,上海将继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多元化、专业化、效能化、制度化建设,实现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 场馆建设,大小空间充盈文化味 美术馆、博物馆等场馆是承载公共文化活动的空间载体。去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国际乒联博物馆先后于3月26日、3月31日开放;程十发美术馆年底实现结构封顶;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12月18日开工建设;上海博物馆东馆项目完成可研报告调整工作,工程施工全面展开。一批新的文化场馆在上海各区拔地而起,令文化艺术活动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除了“大而美”的文化场馆建设,“小而精”的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同样提上议程。通过“文化进商圈”等举措,滨江地区、机场博物馆、商场楼宇、交通枢纽等公共空间充盈文化味,让不少人的脚步慢下来、停下来。在静安区,市民身边的“图书驿站”24小时开放,覆盖大部分文化需求旺盛的园区、商圈和营区,解决了远距离借书的难题,改善了静安文化设施“南密北疏”的现状。嘉定区在建成区域三级网络基础上,计划再建30个“我嘉书房”、100家“百姓书社”和5个街区智慧图书馆,这都意味着阅读更加深入人心。 重拳出击,推动长三角文化融合 去年10月底,江苏的女声表演唱《雕花的哥哥回来了》、上海嘉定的舞蹈《小笼师傅》、安徽的黄梅调大鼓说唱《主任的“心上人”》全都汇聚在长宁区虹桥艺术中心的同一个舞台上。市民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长三角地区的文化精品。这台演出的实现,得益于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的建立。 长三角地缘相近、文化相亲,区域内已建成和创建中的示范区16个、示范项目32个,覆盖39个城市(区)。合作机制由上海长宁区倡议,联合苏浙皖三省示范区文化(广)局等18家单位共同建立,是全国首个区域性公共文化合作机制,旨在发挥各示范区(项目)的典型示范作用,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推动长三角公共文化一体化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合作机制建立以来,苏浙沪皖四地“重拳出击”,多层面推动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区域联动与合作。长宁区与浙江省湖州市计划开展长宁—湖州区域合作实验区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共融与资源互惠。过去几个月,四地馆际合作同样频繁。长三角地区优秀原创群众文艺作品展演集结独具区域特色的演出节目;首届长三角地区青年版画家邀请展展示四地版画特色;长三角读书会聚集各地阅读推广组织,长三角文化类社会组织有了互动平台。 1 2 下一页 |